佛道《受生經》的比較研究
(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研究员)
内容摘要
《受生經》,又作《壽生經》,是佛道兩教共有的經典,也是填納寄庫法事的思想基礎和文獻依據。迄今為止,我們蒐集的各類《受生經》文獻,大抵可劃分為道教類和佛教類兩種。兩部道教《受生經》收入明《道藏》中,分別是《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佛教計有三種版本《佛說壽生經》,分別是:俄羅斯藏黑水城文獻中編號“俄A32”的金代抄本《佛說壽生經》,《嘉興大藏經》著錄的《諸經日誦集要》卷中《佛說壽生經》,《卍續藏經》收錄的《佛說壽生經》。上述五種《受生經》的文化淵源比較接近,某些觀念具有相同或相似性,但亦不乏明顯的差異性。本文從文獻學角度入手,著眼於佛道兩教《受生經》的理論內涵及文本結構,對其思想的異同性展開分析和論述。
接上文
三、《佛說壽生經》的思想源流與版本異同
迄今為止,《佛說壽生經》共計有三個版本系統:(1)俄羅斯藏黑水城文獻中編號“俄A32”的金代抄本《佛說壽生經》(簡稱“黑水城本”);[92](2)《嘉興大藏經》著錄的《諸經日誦集要》卷中《佛說壽生經》及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兩個明刊本(簡稱“嘉興藏本”);[93](3)《卍續藏經》收入的《佛說壽生經》(簡稱“卍續藏本”)。[94]下面,我們對上述文獻的內容略加梳理和介紹。
(一)黑水城本
黑水城本《佛說壽生經》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佛教《壽生經》文獻,係為金代抄本,其內容計由五部分組成:佛說壽生經序、佛說壽生經、延壽真言、十二相屬、疏文。
1.佛說壽生經序
序言篇幅短小,總計不足150字,開篇所云“人生在世,陰司所注”[95],意思是說:世俗中人的福壽夭禍,其實早在投胎時就在陰司中注定了。隨後,序言極力渲染《佛說壽生經》的神奇效用——“授持者福祐加臨,讀誦者永除災障”[96],並精煉概括經文的核心內容:生人在投胎時就欠下冥界本命受生錢,其錢數依據十二相屬而有所不同。若今生足額償還欠債,死後仍可轉世為人,享受安樂、不染疾苦。若現世不償還這筆冥債,死後將墮落陰間、投生惡道,即使歷經輪迴而獲生為人身,亦難逃貧窮潦倒、痛苦艱辛之命運。最後,序言指出“轉經摺還”(即誦經折抵本命受生錢的做法)是佛祖憐憫貧苦眾生而創造出來的妙法。
2.佛說壽生經
這部分內容是經書的正文和主體,開頭以佛經中的慣用語“如是我聞”引出佛陀演經說法的場景:“佛在毗耶離城音樂樹下,與八千比丘、諸菩薩、四眾等說利益法門。”[97]隨後,弟子阿難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南贍部州眾生,有貴有賤,有貧富,有壽有夭,此等不知因何所致?”[98]佛陀解答說:“南贍部州眾生,受生來時各於十二相屬五等庫下,借訖本命受生錢數。省記者還訖元欠,作諸善事,得貴、得富、得壽。若不還冥債,不種善根,得貧、得賤、得夭。”[99]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眾生是否償還受生時借貸的冥債,將導致人生際遇的差異。接著,阿難又向佛陀提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世俗中人貧富差距懸殊,富貴者有能力以錢還納冥債,貧賤者卻無力承擔這筆費用——“富貴之人以錢還納,貧窮之人時阿還納?”[100]佛陀回答說:“吾有妙法。貧窮之人無錢還納,已轉《金剛經》,亦令折還錢數。”[101]這就是說,貧窮之人可通過轉誦《金剛經》的方式來折算錢數、還納受生冥債,此乃係基於信眾的經濟承受能力而做出的現實考量和變通方法。佛陀又進一步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生實善心者,轉經文,兩得利益,貴富壽長之因也。若居貧窮,無有善心,不還冥債,不轉經文者,睡中驚恐,夢異不祥,魂離魄亂,時與亡人語話。”[102]
隨後,佛陀宣講了還納受生錢的諸種好處:可免除十八種橫災,“又得十大菩薩常行擁護”。這十八種橫災分別是:“一者遠路陂泊惡人窺等災;二者曠野雷響風雨災;三者渡河片江落塌災;五者火光無避災;六者身現血光災;七者淹廷澇病災;八者大風癩病災;九者咽喉閉塞災;十者墜崖落馬災;十一者中毒車碾災;十二者虫咬刀傷災;十三者邪鬼魅惑災;十四者刑獄杖楚災;十五者卒中暴疾災;十六者惡人連戾災;十七者投井自繫災;十八者官事纏遶災。”[103]文中未言及第四種橫災為何,當係抄寫者疏漏所致。十大菩薩分別是:“長壽王菩薩磨訶薩,延王菩薩磨訶薩,增福壽菩薩磨訶薩,除障菩薩磨訶薩,觀世音菩薩磨訶薩,長安樂菩薩磨訶薩,長歡喜菩薩磨訶,解冤結菩薩磨訶薩,福壽王菩薩磨薩訶,地藏王菩薩磨訶薩。”[104]
佛陀告訴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看轉經文,還納了受生錢,得長命富貴。……或有前生冤業,宿世惡緣,息皆消滅。四時有度,八節無災。”[105]隨後又交待焚納受生錢時需要注意的幾個事項:“焚燒納受生錢時,分明開說,漏貫薄小,納在庫中,管收付。至百年命終之後,七七已前,更燒取受生錢經”云云。[106]這裏強調了兩點內容:(1)焚燒受生錢時,要據實開具憑證,詳細列明錢數、金額。其所繳納的受生錢,無論豐儉多寡,均存入冥司庫中、由曹官收付;(2)其人死後,在七七以前,擇日焚燒納錢憑證,以作為償清冥債之證明。其後,再次渲染了還訖受生錢與不還受生錢所導致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還讬受生錢者,受生三世富貴”,除自身獲福報外,還惠澤先祖,“兼救三世父母,七代先亡,九祖冤魂,皆得生天”。[107]“不還受生錢,不看《受生經》者,難得人身。若得為人,癃殘醜陋,揞掗音聾,衣不蔽刑,食不充口,人所惡賤,不能自在。”[108]引文採用一正、一反的敘述方式描繪出兩種人生命運,形成了鮮明對照和強烈反差,足以起到警誡世人的效果。
經文末尾以佛陀口吻強調了前述內容的真實、有效和靈驗,如云“佛言:若聽吾語,信我說者,如前所指,皆實不虛。”[109]最後以佛經中習見的套語作為結束,“時諸天龍、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涕淚悲泣,作禮而去。”[110]
3.延壽真言
這部分內容附在《佛說壽生經》的後面,凡計有五十五字:“天羅咒,地羅咒,日月黃羅咒,一切冤家利我身。磨河般若波羅蜜。一解冤經,二延壽真言,三滅五逆之罪。誦此經,免地獄之罪,便得生天,不虛矣。”[111]這首“延壽真言”是配合《佛說壽生經》使用的,通常在誦經結束後持念,以此作為收尾。
4.十二相屬
黑水城文獻整理者將“十二相屬”及其後的疏文兩部分內容合併、統一題名為《大金國陝西路某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谷更有對其內容展開討論,並依據抄本中的兩處措辭研判其成文時間當在天德二年之後不久,理由如下:其一,疏文中出現“大金國陝西路”字樣。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即金熙宗皇統元年,1141年),南宋朝廷被迫簽訂《紹興和議》,割讓唐州(今河南唐河縣)、鄧州(今河南鄧州市)以及商州(今陝西商洛市)、秦州(今甘肅天水市)之大半予金,雙方重新劃定兩國邊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自此陝西部分地區又重新落入金人之手。又據《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京兆府路》記載:“皇統二年省併陝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慶原,曰熙秦,曰鄜延。……天德二年置陝西路統軍司、陝西東路轉運司。”[112]因此,本則疏文中所稱“大金國陝西路”當為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在京兆府設置的陝西路統軍司。其二,前述“十二相屬”中言及丁酉紀年的曹官姓死姓,“據當時的情狀看,此曹官當姓趙,因趙皇室姓,一則因金滅北宋,徽、欽二宗被俘,宋皇帝受辱,流落民間的皇室後裔在金的統治之下,也自覺低人一等,所以對己姓諱莫如深,常稱‘死姓’。由如此忌諱的程度看,此條文獻的成文時間當為天德二年之後不久。”[113]
黑水城本《佛說壽生經》假託佛陀開示說:“南贍部州眾生,受生來時各於十二相屬五等庫下,借訖本命受生錢數。”[114]經文指出:世俗中人在受生投胎時皆依據十二相屬於五等庫中借貸了數額不等的本命受生錢。那麼,在具體的儀軌實踐操作中,如何判定每位信眾所欠下的冥債錢數呢?本節“十二相屬”便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做出解答。這部分內容是將六十甲子紀年,以十二地支為單位劃分成十二組,每組計有五個干支紀年,任何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與自己生年相符合的干支紀年,進而查找出其人受生時所欠錢數、還納庫分、曹官姓氏以及無力償還冥債時轉誦《金剛經》而折抵的看經卷數。[115]根據上述內容,茲列表示意如下:
▲表格5:黑水城本《佛說壽生經》“十二相屬”
備註:表格中“?”乃表示原文漏抄了相關內容。
對上表略加分析,我們可歸納出如下幾點信息:
第一,在前述“十二相屬”六十甲子紀年表中,欠錢最多的本命干支是乙丑,凡計二十八萬貫;欠錢最少者是癸卯,計二萬二千貫。其餘干支紀年對應的欠債金額,在二者之間浮動。
第二,用以折納的看經卷數與欠錢數額大致成正比,即所欠本命錢愈多,看經卷數亦越多。如前述欠錢最多的乙丑,需看經九十四卷,位居看經卷數之冠;欠錢最少的癸卯,需看經八卷,在表格臚列的看經卷數中是最少的。然而,欠錢金額與看經卷數又並非嚴格對應的,這是因為表格中不乏欠錢金額相同而看經卷數不同者,抑或看經卷數相同而欠錢金額不同者。前一種情況,如欠錢八萬貫的說法在表格中共計出現七次,分別是己丑、丙寅、乙卯、己卯、辛卯、戊申、丙戌,相應的看經卷數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看經二十五卷(己丑、己卯、丙戌),一種是看經二十六卷(丙寅、乙卯、辛卯、戊申)。又如,欠錢四萬貫在表格中出現四次,分別是丁丑、甲午、乙未、乙酉,對應的看經卷數則計有三種說法:十五卷(丁丑),十三卷(甲午、乙未),十四卷(乙酉)。後一種情況,如看經十三卷的說法在表格中共計出現五次,分別是癸巳、甲午、乙未、辛酉、丁亥,與之對應的欠錢金額則有三種說法:三萬七千貫(癸巳、辛酉),四萬貫(甲午、乙未),三萬九千貫(丁亥)。又如,看經十七卷的說法出現三次,分別是甲子、癸未、甲申,對應的欠錢金額則分別為:五萬三千貫(甲子),五萬二千貫(癸未),七萬貫(甲申)。
第三,收納本命錢的冥庫共計有六十個,皆以數字來命名,如第一庫、第二庫等,但並非有秩序排列,且未涵蓋全部的一~六十,其中有23個數字並未出現,如第十四庫、第十七庫、第二十三庫、第二十五庫、第二十八庫、第三十庫、第三十二庫、第三十三庫、第三十四庫、第三十七庫、第三十八庫、第四十一庫、第四十四庫、第四十五庫、第四十六庫、第四十七庫、第四十八庫、第五十三庫、第五十四庫、第五十五庫、第五十六庫、第五十七庫、第六十庫。相應的是,有些數字則多次出現,如第二庫出現2次,依次是乙酉、庚戌;第三庫出現4次,依次是甲子、壬子、丁丑、丙戌;第四庫出現2次,依次是辛卯、戊辰;第六庫出現2次,依次是戊子、丙午;第九庫出現3次,依次是丙子、庚子、甲辰;第十一庫出現3次,依次是戊寅、丁卯、乙巳;第十三庫出現3次,依次是乙丑、甲寅、壬寅;第十五庫出現3次,依次是庚寅、癸巳、辛酉;第十六庫出現2次,依次是丁巳、甲申;第十八庫出現2次,依次是辛丑、乙卯;第二十七庫出現3次,依次是辛巳、丙申、甲戌;第三十九庫出現2次,依次是戊午、壬午;第四十庫出現3次,依次是壬戌、辛亥、丁亥;第四十二庫出現2次,依次是庚申、乙亥;第四十三庫出現2次,依次是庚午、癸亥。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不排除是傳抄時訛誤所致。
第四,表格中羅列的六十位曹官姓氏,除漏抄的兩個外,其餘五十八位曹官姓氏中,去除重複者,凡計有五十三個姓氏,分別是:安、卞、卜、曹、柴、常、陳、成、程、崔、丁、董、杜、馮、高、郭、何、胡、侯、許、吉、賈、嗇、井、孔、李、吏、劉、柳、呂、馬、毛、孟、苗、牛、彭、申、石、死姓(趙?)、宋、孫、田、王、襄、蕭、辛、楊、肊、尹、張、周、朱、左。
5.疏文
有關這部分內容的功用及性質,韋兵指出“其實是燒醮冥司壽生牒文書儀”,[116]所言極是。這份疏文中詳細記錄了功德主的籍貫、生年、所欠冥債錢數及折納的轉誦《金剛經》卷數等信息,真實再現了受生寄庫儀式實踐的操作情況。現以侯沖、韋兵、谷更有等人的釋文為依據,對勘原版照片,將其內容抄錄如下:
奉填還,謹專上獻:本命星官、天曹真君、地付真君、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竈大王、水草將軍、本庫官、命禄官、福禄官、財禄官、衣禄官、食禄官、錢禄官,已上星官,銀錢各一百貫文。
右某謹依科典,所有經疏、銀錢,貫百分明。在錢明衣頭帖不除,頭內有破損、漏貫,並是打紙壳錢人之當,並干燒奏人之事。謹專獻上諸神百官。唯願燒醮已後,合家吉,四時無小小之灾,八節有多多之慶。虔成發祈謝之心,願早降吉祥之路。願表丹誠,府垂福祐。今者聊備香茶酒菓盤,遂伏望領納照察。謹具奏聞,燒奏十二相屬本命錢,醮還冥責。
所牒據南贍部州修羅管界大金國陝西路,今月日狀告:伏為北斗星君為主,緣當生年於冥司本命庫中,許欠注生錢數。今得為人,不昧忠心,用伸醮還。依准聖教,《金剛經》一卷折錢三千貫。謹捨血汗之財,專詣為自請看《金剛經》數。焚香開啟,轉誦金文。准折冥債,開列品目如後。相人元欠注生錢貫文,折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並已數足,曹官曹納杜弟□□收掌□□□錢。所據□□□□數折經寄庫等事,開生在錢,事須牒冥司主者,到請照驗。判官分上,曆消……[117]
前引疏文中透露出有幾點信息,值得特別注意:
第一,疏文談到功德主除了足額填還受生本命錢外,還需再支付一筆錢財,用於上獻給諸路星官,依次是:本命星官、天曹真君、地付(府)真君、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竈大王、水草將軍、本庫官、命禄官、福禄官、財禄官、衣禄官、食禄官、錢禄官。上述神祇凡計有十六位/條,按照文中所言“已上星官,銀錢各一百貫文”的說法,則總計需要額外焚納一千六百貫文。前述道門經典《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也談到除了足額償還“當得人身之日曾於地府所屬冥司借貸祿庫受生錢財”[118]外,還需遵照相應規則繳納“得為人身曾許所屬元辰錢財”[119]。有所不同的是,《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明確交待這筆錢財是專門敬獻給醮主所屬的本命元辰,可見十二元辰在是經中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十分尊顯。在本則疏文中,“本命星官”雖居首位,卻與其他十五位/條並列領受銀錢一百貫文,金額甚少,已無尊崇可言。此外,上述神祇名目充分體現出多神雜糅的特徵,當係受到道教、佛教及民俗信仰的共同影響。韋兵對此有過論述,不複贅言。[120]
第二,“燒奏十二相屬本命錢”通過舉行一場醮儀來完成,不僅需要陳設供品——“聊備香、茶、酒、菓盤”,且須遵照科典的要求確保“所有經疏、銀錢,貫百分明”。焚納的紙錢若出現質量或數量等問題——“在錢明衣頭帖不除,頭內有破損、漏貫”,則由紙錢製作者來承擔責任(“並是打紙壳錢人之當”),並非功德主的過失[“並(無)干燒奏人之事”]。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已出現以製作紙錢為生的手工業者,紙錢的買賣和銷售已步入市場化、商業化的經營模式。此外,填還受生錢不光是“醮還冥責(債)”,其功用儼然出現泛化之趨勢,如疏文所云:“唯願燒醮已(以)後,合家吉,四時無小小之灾,八節有多多之慶。虔成(誠)發祈謝之心,願早降吉祥之路。願表丹誠,府(俯)垂福祐。”
第三,疏文曰“伏為北斗星君為主,緣當生年於冥司本命庫中,許欠注生錢數”,這裏突出強調了北斗星君的地位、作用及其權威性。有關北斗星君及“注生”的說法,在黑水城本及入藏本《佛說壽生經》中均未出現,反而在《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北斗延生醮說戒儀》等道門經典中頗為流行。這是否說明本則疏文受到道教之影響,抑或借鑒了道教受生醮儀的疏文模式?
第四,疏文曰“依准聖教,《金剛經》一卷折錢三千貫”,這裏明確談到持誦《金剛經》一卷,可折錢三千貫。前引黑水城本《佛說壽生經》涉及此議題時則語義模糊,並未言明誦經一卷可折抵的錢數,僅云“貧窮之人無錢還納,已轉《金剛經》,亦令折還錢數”[121]。疏文中“《金剛經》一卷折錢三千貫”的說法,當係儀軌實踐中的操作應用和具體落實,不排除是在傳播過程中採納了民間社會中約定俗稱的看法。
第五,疏文曰“謹捨血汗之財,專詣為自請看《金剛經》數”,文中“專詣”之後可臨時填寫誦經之地點,亦即交待在哪家寺廟中延請僧人轉誦《金剛經》,同時證實延僧誦經亦需耗費資財,故有“捨血汗之財”的說法。此外,轉誦《金剛經》時必須恭敬、嚴整,焚香禮拜,“焚香開啟,轉誦金文”。誦經卷數需足夠折納功德主所欠下的注生錢,並由相應的庫曹收掌。
▲圖版2:A32 大金國陝西路某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資料來源:《俄藏黑水城文獻⑤》,彩版一三
(二)嘉興藏本
嘉興藏本是指明末清初《嘉興大藏經》本《諸經日誦集要》(卷中)收錄的《佛說壽生經》,[122]以及包括侯沖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發現的兩個明刊本,因國圖藏本皆殘缺不全,文字內容與前者大同小異,故歸入嘉興藏本。
1.佛說壽生經序
嘉興藏本《諸經日誦集要》(卷中)收錄的《佛說壽生經》無此序言。國圖藏明刊本《連相壽生經》(侯沖稱為“甲本”)有此內容,將其與黑水城本加以比對,不難發現:二者前半部分的措辭大抵相同,後半部分略存差異。譬如,國圖藏明刊本在描述還納與否的不同果報時說:“若人今生還足,必得三世為人受福,此永不失人身。若人一世還納不足,萬劫不逢人身。”[123]黑水城本則云:“若今生還足,再世劫得為人,無若(苦)有樂。若世不還,墜墮冥倩(間),後生惡道,設得為人,貧窮諸衰,有苦無樂。”[124]黑水城本宣講說:今世還納受生錢可保來世轉生為人,享受安樂;若現世不償還,死後將墮落陰間、投生惡道,即便歷經輪迴而獲人身,亦將貧窮潦倒。國圖本則說:今生還足受生錢,必得三世為人受福,永不失人身;若不還納,將永世不得人身。換言之,就是否還納受生錢所產生的效果而言,黑水城本影響的是一世(再世),國圖本則言累及三世、甚至永世。顯然,這種說法要比黑水城本更具震懾力和持久性。此外,國圖本還對傳寫是經的效用進行渲染,如謂“此經傳在世間,若人書寫受持,增福延壽”[125]。耐人尋味的是,國圖本還對該經傳世的緣由做出介紹,“大唐三藏往西天求救,得諸經,內有《受生經》,傳於世間,甚有益”[126]。這部分內容不見載於黑水城本,當係後世流傳過程中採擷世俗間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增補而成。
2.佛說壽生經
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的開頭部分,與黑水城本差異較大。黑水城本是假託佛陀演經說法而引出經文的,嘉興藏本則以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為背景,如云:
貞觀十三年,有唐三藏法師往西天求教。因檢《大藏經》,見《壽生經》一卷,有十二相屬,南贍部洲生下為人,先於冥司下各借壽生錢。有注命官秪揖人道,見今庫藏空閑,催南贍部洲眾生交納壽生錢。[127]
這段經文是說:唐玄奘法師前往西天求取真經,在那裏獲見一卷《壽生經》,經中云南贍部洲眾生投胎時均依十二相屬向冥司借貸數額不等的壽生錢。如今,冥司庫藏空虛,注命神祇奉命向現世中人催繳壽生錢。顯然,這裏是以黑水城本為依托,有意識地將原有內容加以改造、增刪和替換,採用唐僧西天獲真經的“新”手法取代佛陀開經佈道的“舊”套路,轉換文風,使《佛說壽生經》更富有通俗性而貼近世俗民眾,亦推動還錢納庫思想及其信仰在社會下層信眾中的傳播和接受。
隨即,經文以阿難與佛陀問答的形式,引出持誦經卷折納本命錢的說法:
阿難又問:“世尊,南贍部洲眾生多有大願,不能納得。”佛言道:“教看《金剛經》《壽生經》,能折本命錢,為秪證經力甚大。”[128]
隨後,經文強調了欠冥債不還、不納壽生錢的惡果:“若眾生不納壽生錢,睡中驚恐,眠夢顛倒,三魂杳杳,七魂幽幽,微生空中,共亡人語話,相逐攝人魂魄,減人精神,為欠壽生錢。”[129]而黑水城本則從正、反兩方面敘述了還納與否的不同效果:“若善男子、善女人,生實善心者,轉經文,兩得利益,貴富壽長之因也。若居貧窮,無有善心,不還冥債,不轉經文者,睡中驚恐,夢異不祥,魂離魄亂,時與亡人語話。”[130]對比可知,嘉興藏本刪省了還納所獲福報的內容,著重渲染不還納的惡果,且將諸種厄運略作豐富和擴展。
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又云,還納壽生錢可免除十八種橫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破旁,納得壽生錢,免得身邊一十八般橫災:第一遠路陂泊內被惡人窺算之災;第二遠路風雹雨打之災;第三過江度河落水之災;第四牆倒屋塌之災;第五火光之災;第六血光之災;第七勞病之災;第八疥癩之災;第九咽喉閉塞之災;第十落馬傷人之災;第十一車碾之災;第十二破傷風死之災;第十三產難之災;第十四橫死之災;第十五卒中風病之災;第十六天行時氣之災;第十七投井自繫之災;第十八官事口舌之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納得壽生錢,免了身邊一十八般橫災。[131]
上述十八種災厄,與前述黑水城本所言存有異同。大致說來,兩種版本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內容佔據多數,個別條目(如第十三、十四、十六種)則差異甚大。
▲表格6:兩種版本《佛說壽生經》中的十八種橫災
在述說十八種橫災後,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再次強調了不還納壽生錢所導致的惡劣影響:“若有人不納不折壽生錢,後世為人,多注貧賤,壽命不長,醜陋不堪,多饒殘疾。” [132]進而強調了《壽生經》的神奇妙用,如謂:“但看注《壽生經》,又名《受生經》,真經不虛,除了身邊災,免了身邊禍。”[133]這兩句經文未見諸於黑水城本,當係後世改編者增補進去的。
其後,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陳述“十地菩薩”,分別是:長壽王菩薩摩訶薩、延壽王菩薩摩訶薩、增福壽菩薩摩訶薩、消災障菩薩摩訶薩、救苦難觀世音菩薩摩訶薩、長安樂菩薩摩訶薩、長歡喜菩薩摩訶薩、解冤結菩薩摩訶薩、福壽王菩薩摩訶薩、延壽長菩薩摩訶薩。[134]上述“十地菩薩”的稱謂及序次,與黑水城本所言“十大菩薩”大抵相同,可用來校勘黑水城抄本的訛誤和疏漏。值得注意的是,位居末尾的第十位菩薩,黑水城本云“地藏王菩薩磨訶薩”,嘉興藏本則作“延壽長菩薩摩訶薩”,顯然不是傳抄時的誤寫,當係有意為之。
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又云:還納壽生錢、看注《壽生經》可消滅諸種罪,“本宅龍神土地罪消滅,滿宅家眷罪消滅,惡口浪舌罪消滅,殺生害命罪消滅,前生冤業罪消滅,今生冤業罪消滅,前生父母罪消滅,今生父母罪消滅。”[135]這部分內容,在黑水城本中則是這樣表述的:“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看轉經文,還納了受生錢,得長命富貴。又得十大菩薩之所護持,亦得一切諸星福耀,本命元神、家宅土地,降吉迎祥。”[136]
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又云:“又說災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陽星、太陰星、羅睺星、計都星、紫炁星、月孛星。懺悔已後,願災星不照,福曜長臨,四時無病,八節無災。”[137]文中的“太陽星”“太陰星”分別指日、月,與其他九星合稱“十一曜”,[138]乃主禍福、災祥之徵兆。黑水城本則云:“又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陽星、太陰星、羅睺星、計都星、紫炁星、日孛星、行年星、注禄星等,除災興福。或有前生冤業,宿世惡緣,息皆消滅。四時有度,八節無兵。”[139]上述十三星中的“日孛星”或係“月孛星”之訛誤,亦即“十一曜”外,另有“行年星”“注禄星”等。不難看出,嘉興藏本在黑水城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刪節,從而使重點更加突出。
然而,嘉興藏本的改編亦有失妥處、造成個別文句的不通順,如接下來的一段經文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納壽生錢,分明解說,漏貫薄小,納在庫中,庫官收付。至百年命終之後、七七已前,早燒取《壽生經》,救度三世父母、七代先亡、九族冤魂,皆得生天。儒流學士,僧尼道俗,或貴或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今生早燒壽生錢,三世富貴。今生不燒,三世貧賤,後世難得人身。縱得為人,瘸手瘸足,無目跛腰,癡聾瘖瘂,衣不蓋形,食不充口,被人輕賤。若早燒壽生錢,注生注食,注命注祿。[140]
引文中“儒流學士,僧尼道俗,或貴或賤”之句與上下文不連貫,頗顯突兀,不知所云。參照黑水城本,方能解其意,後者云:
焚燒納受生錢時,分明開說,漏貫薄小,納在庫中管收付。至百年命終之後、七七已前,更燒取《受生錢經》,兼救三世父母、七代先亡、九族冤魂,皆得生天。儒流道士、僧尼女冠、貴賤俗輩,還讫受生錢者,受生三世富貴。不還受生錢,不看《受生經》者,難得人身。若得為人,癃殘醜陋,揞掗音聾,衣不蔽刑,食不充口,人所惡賤,不能自在。[141]
據此可知,文中言“儒流道士、僧尼女冠、貴賤俗輩”(嘉興藏本云“儒流學士,僧尼道俗,或貴或賤”),乃旨在強調世俗中人無論身份、等級、地位如何,均需要還納受生錢,亦即說其適用性輻射社會各階層。
最後,在經文結尾處,嘉興藏本云:“本命星官、本命判官、修羅王事、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142]黑水城本則云:“時諸天龍、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涕淚悲泣,作禮而去。”[143]可知,嘉興藏本增補了“本命星官”“本命判官”“修羅王事”等神祇,較之黑水城本更為通俗化,亦利於民眾的理解和接受。
3.延壽真言
這部分內容在嘉興藏本中是緊跟正文之後的,云:“佛說壽生經,即說咒曰:天羅咒,地羅咒,日月黃羅咒,一切冤家離我身。摩訶般若波羅蜜。一解冤經,二延壽真言,三滅五逆之罪。誦此經,免地獄之罪,便得生天,不虛矣。”[144]這段文字,與黑水城本“延壽真言”所載大抵相同。[145]
4.六十甲子十二生相
同黑水城本一樣,這裏將六十甲子紀年以地支為單位劃分成十二組,逐條介紹所欠錢數、看經卷數、歸屬庫分及曹官姓氏等信息,其所述內容與黑水城本略有差異。[146]茲列表如下:
▲表格7: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六十甲子十二生相”
如上表所述,收納本命錢的冥庫亦以數字來命名,同樣未涵蓋全部的一~六十,其中有19個數字並未出現,分別是:第二十庫、第二十三庫、第二十五庫、第二十七庫、第二十八庫、第三十庫、第三十一庫、第三十二庫、第三十四庫、第三十五庫、第三十八庫、第四十一庫、第四十五庫、第四十六庫、第四十七庫、第四十八庫、第五十三庫、第五十四庫、第五十五庫。另有幾個數字是重複出現的:第二庫、第九庫、第十五庫、第十八庫、第二十二庫、第四十九庫、第五十庫出現2次,第二十一庫、第四十庫、第四十二庫出現3次,第三庫、第十一庫出現4次。表中臚列的曹官姓氏凡計有54個,其中“卞”“丁”“吉”“朱”四姓分別出現2次,“王”姓則計有3次。所欠錢數最少者為“二萬三千貫”(丁卯),最多者為“二十八萬貫”(乙丑),與之相應的,折納看經的卷數最少者為“九卷”(丁卯、甲戌),最多者為“九十四卷”(乙丑)。
5.疏文
同黑水城本一樣,嘉興藏本亦係以一份疏文來收尾的。不過,黑水城本“疏文”的後半部分內容則未載於嘉興藏本。茲將其內容抄錄如下:
奉填還,謹專獻上:天曹真君、地府真君、本命元神、本命星官、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竈大王、水草將軍、福祿官、財祿官、衣祿官、食祿官、錢祿官、命祿官、本庫官,已上星官,銀錢各一百貫文。
右某謹依科典,所有經疏,謹專獻上諸神百官。惟願燒醮已後,闔家安吉,四時無纖小之災,八節有泰來之慶。虔誠祈禱,願賜禎祥。今者謹備香茶果盤筵奉,依望領納,照察經文,准折冥債。疏。[147]
引文列舉了十七位/條神祇聖號,依次是:天曹真君、地府真君、本命元神、本命星官、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竈大王、水草將軍、福祿官、財祿官、衣祿官、食祿官、錢祿官、命祿官、本庫官。黑水城本則臚列了十六位/條,分別是:本命星官、天曹真君、地付(府)真君、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竈大王、水草將軍、本庫官、命禄官、福禄官、財禄官、衣禄官、食禄官、錢禄官。嘉興藏本中增補一位“本命元神”,且對諸神祇的位次排序進行調整:(1)前述黑水城本是以“本命星官”居首,而這位神祇在嘉興藏本中則退居第四位;(2)黑水城本中排名第十位的“本庫官”,在嘉興藏本中則成為位居末席的殿後者;(3)“命禄官”在黑水城本中排名第十一位、係六位禄官(命、福、財、衣、食、錢)中的領頭,而在嘉興藏本中則居諸禄官之末,排名第十六位、次居末席。上述神祇位序排名的變動,亦反映出其重要性的升降。
此外,前述引文中“右某謹依科典,所有經疏”之後、“謹專獻上諸神百官”之前,黑水城本原有“銀錢貫百分明。在錢明衣頭帖不除,頭內有破損、漏貫,並是打紙壳錢人之當,並(無)干燒奏人之事”等內容,嘉興藏本悉數刪除,或許是由於其措辭粗鄙、立意偏狹,有悖慈悲為懷、濟世度人之原則。
(三)卍續藏本
卍續藏本《佛說壽生經》其實是嘉興藏本的刪省版,亦即去掉“序”“六十甲子十二生相”“疏文”等內容,僅保留主體部分的《佛說壽生經》及“延壽真言”。[148]就這兩部分內容而言,卍續藏本與嘉興藏本幾乎相同,恐係以後者為底本節錄而成的。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卍續藏本《佛說壽生經》不能算作獨立的新版本,而應歸入嘉興藏本,然有鑑於其在後世的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故單列之。
(四)三種《佛說壽生經》的版本演變
綜上所述,三種版本《佛說壽生經》彼此之間是有淵源、繼承關係的:嘉興藏本《佛說壽生經》是以黑水城本為底本改編的,卍續藏本是在嘉興藏本的基礎上節略而成。不同版本的內容演變,透露出幾點重要信息:
1.上述版本的演變軌跡見證了《佛說壽生經》逐步規範化、世俗化的過程,及其為迎合社會民眾而做出的適應和調整,如後兩個版本皆以唐三藏西天取經故事取代原有的佛陀演經,即為明證。
2.隨著時間的推移,還錢納庫信仰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壽生經》遂為世人所接受,其經典地位亦開始確立。折納本命錢所需持誦的經典亦由最初以《金剛經》為唯一衡量標準,過渡為《金剛經》《壽生經》並行,充分反映出《佛說壽生經》地位的提升。
3.嘉興藏本對黑水城本進行了修飾和改造,主要涉及行文措辭、語序調整及內容增刪等方面,從而更富條理化,亦令重點突出。然而,嘉興藏本亦有未盡完善處,譬如在“儒流學士,僧尼道俗,或貴或賤”之句後增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云云,反倒造成了文意的晦澀難通。
4.黑水城本是民間抄本,由於書寫者的文化水平不高,抄本中存在不少脫漏、訛誤之處,可援引嘉興藏本校勘。儘管如此,黑水城本作為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佛說壽生經》,其文獻學價值舉足輕重。而且,從內容和結構來看,嘉興藏本、卍續藏本均未脫離黑水城本之藩籬。概言之,黑水城本代表了《佛說壽生經》的成熟,嘉興藏本則係後世流傳過程中略作調整後的定型本。
5. 韋兵指出:“《佛說壽生經》名義上是佛經,其實深受道教及各種民間信仰的影響。”[149]這一論斷,無疑是客觀、準確的。三種版本《佛說壽生經》均摻雜了道教、民俗信仰的成分,遂形成與正統佛經截然不同的風格。這是否暗示出《佛說壽生經》的理論源頭,恐怕並非純粹的佛學思想,其雖以“佛說”冠名,卻不是真實意義上的佛經。這亦是釋門中的上層人物遲遲不願承認寄庫信仰及其理論依據《佛說壽生經》之正當性的根本原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