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十一—十四世紀的壽生會與壽生會與壽生寄庫信仰
摘 要:俄藏黑水城文獻 A-32《佛說壽生經》是宋代流行的偽經,其中夾雜了佛、道二教和民間信仰的成分,體現民間宗教實踐中信仰雜糅的特質。 A-32 幾個部分《演朝禮》、《梁武懺悔》、《陰司鬼限》、《推定兒女法》、《佛說壽生經》、《延壽真言》、《大金國陝西路某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是一個整體,確切地說是《壽生經》的禮告解儀,是壽生信仰中與誦經結合在一起的禮告解、燒醮等儀式。 本文結合新發現的北宋民間佛教文書《明道三年(1033)福建路建陽縣普光院眾結壽生第三會勸首弟子施仁永齋牒》,探討宋代以壽生寄庫為代表的民間佛教信仰與菁英佛教不同,更全面認識宋代民間信仰實踐的許多面向。
俄藏黑水城文獻 A-32 為金寫本,線訂冊頁裝,未染麻紙,內容依序為《演朝禮》、《梁武告》、《陰司鬼限》、《推定兒女法》、《佛說壽生經》、《延壽真言》、《大金國陝西路某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
《佛說壽生經》為宋代偽經,歷代無著錄,歷代藏經亦不收入,唯日本《卍續藏經》收入一個民間刻本。
A-32 為金抄本,時代比《卍續藏經》收入的民間刻本早很多,彌足珍貴。 壽生寄庫為民間燒賽紙錢,預薦冥福觀念的體現。 壽生信仰影響較大,《壽生經》及由《壽生經》衍生的各種寶卷、科儀尚有多種,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台港等地仍存有燒壽生的風俗。 現以北京德寶 2009 年新拍賣的一件北宋《明道三年(1033)
福建路建陽縣普光院眾結壽生第三會勸首弟子施仁永齋牒與本件黑水城文書 A-32《佛說壽生經》對讀,可以發現宋代民間佛教信仰與精英佛教不同的諸多面相,對認識宋代民間觀念世界不無啟發。
一、俄藏黑水文獻 A-32《佛說壽生經》錄文
俄藏黑水文獻 A-32《佛說壽生經》錄文:
佛說壽生經序
右伏以人生在世 ,陰司所注,四居幻化之中,得處人倫之內。 且夕(昔)以六塵牽攣役役,而四序推移;今因覺悟之心,喜遇真詮釋之教。 授持者福祐加臨,讀誦者永除災障礙。 經雲:南瞻部洲眾生(揔?)居十二相屬,受生來時, 縣(懸)欠下本命受生錢數,若今生還足,再世劫得為人,無苦有樂,若世不還,(墮?)墮冥債,後生惡道,設得為人,貧窮諸衰,有苦無樂。 所以佛運慈悲,轉經折還,此不妙哉?
佛說壽生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城,音樂樹下,與八千比丘諸菩薩四眾等說利益法門,爾時阿難回(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南瞻部州眾生有貴有賤,有貧富 ,有壽有夭,此等不知因何所致? 唯願世尊,分別解說。 」佛/告阿難:「南瞻部州眾生受生來時,各於十二相屬五等庫下借訌本命受生錢數,省記者還訌元欠,作諸善事,得貴得富得壽,若不還冥債,不種善根,得貧得賤得夭。 」阿難白仏(佛)言:「富貴之人以錢還納,貧窮之人時阿還納? 」佛言:「吾有妙法,貧窮之人,無錢還納,已轉金剛經亦令折還錢數。 若善男子善女人,生實善心者,轉金剛經文,兩得利益,貴富壽長之因也。 若居貧窮,無善心,不還冥債,不轉經文者,睡中(驚?)恐, (饜?)(夢?)不詳,魂離魄亂,時與亡人語話。 又有一十八種橫災:一者遠路陂泊,惡人窺等災;二者曠野雷雹(Legend?)雨災;三者渡河(行?)江落塌災;五者火光無避災,六者身現血光災,七者淹廷勞病災,八者大(痝?)癩病災,九者咽喉閉塞災,十者墜崖落馬災,十一者中毒車碾災,十二者蟲咬刀傷災,十三者邪鬼魅惑災,十四者刑獄杖楚災,十五者卒中暴疾災,十六者惡人連澇(累)災,十七者投井自係災,十八者宦事纏遶災。 若人還納了受生錢者,免上件一十八種橫災,又得十大菩薩常行擁護,其名曰長壽王菩薩磨訶薩、延(閻)王菩薩磨訶薩、增福壽菩薩摩訶薩、除障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長安樂菩薩摩訶薩、長歡喜菩薩摩訶薩、解冤結菩薩摩訶薩、福壽王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摩訶薩。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者,轉經文還納了受生錢,得長命富貴,又得十大菩薩之所護持,亦得一切諸星福曜、本命元神、家宅土地降吉迎祥,又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陽星、太陰星、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日(月)孛星、行年星、注祿星等除災興福。 或有前生冤/業,宿世惡緣,息皆消滅。 四/時有度,八節無災。 焚燒納受生錢時,分明並說,漏貫薄小,納在庫中,管收付,至百年命終之後,七七以前,更燒取受生錢經,兼救三世父母,七代先亡,九族冤魂,皆得升天。 儒流、道士、僧尼、女冠,貴賤/俗輩,還訌受生錢者,受生三世富貴;不還受生錢,不看受生經者,難得為人身,若得為人,癃殘醜陋,(癤?)啞(盲?)聾,衣不弊(蔽)刑(形),食不充口,人所惡/賤,不能自在。 」佛言:「若聽吾語,信我說者,如前所指,皆實不虛。 」時諸天龍、人非人等,聞佛所,涕淚悲泣,作禮而去。
佛說壽生經 延壽真言
天羅咒,地羅咒,日月黃羅咒,一切冤家利我身,磨河般若波羅蜜。 —解冤經,二延/壽真言,三滅五逆之罪。 誦此/經免地獄之罪,使得升天不虛矣。
“壽生”,文獻中又作“受生”。
依 A-32 文書,壽生(受生)是指人出生時欠冥司本命受生錢,在世當償清冥債,可享富貴,再世為人,否則要遭十八橫災。 寄庫是指燒賽紙錢,預存冥財,以備死後享用。 受生寄庫齋會是信徒專門為燒寄冥財而舉行的齋戒會。 此抄本字跡拙劣,可能屬於一個文化較低的下層信眾所有,是出於日常頌念目的而自己抄寫的。 在經末所附《大金國陝西路某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落款地名為“大金國陝西路”,說明這個抄本的主人可能是金國人,但為什麼會出現在西夏境內的黑水城呢? 聯繫到黑水文獻中還有一大批兩宋之際陝西軍事文書,而陝西陷金是富平之戰(1130)以後,抄本的年代可能是十二世紀中期前後。
此類壽生經在敦煌遺書裡沒有發現,可能莫高窟藏經洞封閉前此種受生寄庫信仰尚未在敦煌流行。 敦煌文書最晚的紀年寫本是鹹平五年(1002),藏經洞大概封閉於 1006 年前後。
現存較早的壽生信仰材料為王禹偁所記:其鄰族「每月哉生明之二日,且必螞醪豆胾於庭,具紙蚨繪駿以焚之”,據稱是祭祀掠剩神,此神“掠民之羨慕財,籍數於冥府,備人之沒,將得用矣。 」
此雖未明言是祭掠剩神,但焚紙錢寄冥府待死後享用的觀念卻已經同於後來的壽生寄庫信仰。 王禹偁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王所見當在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而且王對此焚紙錢感到新奇,證明當時此類信仰還不流行,是一種新的民間信仰。
劉長東先生在研究掠剩神信仰的文章中對寄庫受生與掠剩神信仰的關係作了論述,其中也討論了佛道二教的寄庫信仰、寄庫錢與「預修」觀念、壽生寄庫信仰與唐宋民間金融信活動等問題,很有啟發性。 但劉先生認為寄庫逆修觀念源自初唐,恐怕值得再探討。 綜合
以上分析,我認為《佛說壽生經》及壽生信仰產生於十一世紀前後,現存較早的明確壽生寄庫信仰實物資料是宋明道三年(1033)《福建路建陽縣普光院眾結壽生第三會勸首弟子施仁永齋牒》。
二、壽生、寄庫與壽生會
宋代民間流行受生齋會,燒賽冥司壽生,杭州城每年春季固定舉行這種齋會,「寶叔塔寺每歲春季,建受生寄庫大齋會」。
一直到元代,這種風俗仍保留,方回記錄了元代杭州城每年三月十日,舉辦受生寄庫大齋會,焚寄冥財,遊冶踏青之盛況:「是日杭人詬佛事,焚寄冥財聽僧誘。 公子王孫傾城出,姆攜艷女夫挈婦。 放生亭遠騖長堤,保叔塔高陟危阜。 居然紅裙濕芳草,亦有瑜珥落宿莽。 」
壽生會是依據《壽生經》組織的一種民間會社,宋代民間組織並發起壽生寄庫大齋會的情況可以從新發現的宋代佛教法事文書《明道三年(1033)福建路建陽縣普光院眾結壽生第三會勸首弟子施仁永齋牒》中得到了解。 據方廣錠先生介紹:從本文書可知,這種壽生會由寺院僧人出面組織,並邀請若干俗家信徒為勸首。 文書所記此次壽生會組織者為一位都勸緣僧和施仁永等三位施姓勸首發起,「敢捨衣中之寶,共賽冥帛」。 勸首既負勸導別人的責任,本人自然也是燒賽冥司壽生的積極參與者。 本文書的持有者施仁永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此文書即為施仁永生前燒賽冥司壽生的憑證。 據該文書記載,施仁永所燒壽生錢已存入冥司第九庫,死後可「執此合對文牒,詣庫照證」。 依照法事儀軌,這樣的牒文,應一式兩份。 一份稱為“陽牒”,交燒賽冥司壽生者收為憑證;一份稱為“陰牒”,當場燒化,以通知冥司曹官收存冥財。 陰陽兩牒須各自斜角對折後拼合在一起,然後騎縫簽押,以為勘合的憑證。 本文書背面有半行騎縫文字,作“眾結壽生第三會□□□”,證明此乃由施仁永本人保存的陽牒。
本牒是現知年代最早的有關燒賽冥司壽生活動的原始文書。
壽生寄庫信仰是燒紙錢等償還或預存冥財。 燒醮紙錢一般認為源自唐玄宗時的王璵,史載「璵專以祭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謐,由是過承恩遇」。
此風
俗也傳到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遼國於每年十月在太祖葬地木葉焚燒紙錢:「十月內,五京進紙造小衣甲並槍刀器械各一萬副,十五日一時堆垜,帝與押蕃臣僚望木葉山奠酒拜,用蕃字書狀一紙同焚,燒奏木葉山神雲寄庫,國語呼此時為達勒噶喀。 」「十月,將小紙衣甲、
像生、槍刀、器械,望木葉山寄庫,呼為達勒噶 喀。 」「達勒噶喀」是契丹語,意為“焚燒”,其實是燒紙甲以祭祀先祖,不一定就是燒寄庫,劉長東認為將“達勒噶喀”理解為寄庫是漢譯「格義」式的翻譯是很有見地的。
洪邁《夷堅志》記載了當時民間受生寄庫信仰燒賽冥錢的情況:「鄂渚王氏,三世以賣飯為業。 王翁死,媼獨居不改其故。 好事佛,稍有積蓄則盡買紙錢入僧寺,如釋教納受生寄庫錢。 素不識字,每令爨僕李大代書押疏。 媼亡歲餘,李猶在灶下,忽得疾僕地,不知人。
經三日乃蘇。 初為陰府逮捕去,至廷下,見金紫官員據案坐,引問鄉貫姓名訫,一吏導往庫所,令認押字。 李曰:『某不曾有受生錢,此是代主母所書也。 ’吏復引還,金紫者亦問,李對如初,曰:『汝無罪,但追證此事耳。 汝可歸。 』既行,將出門,遇王媼與數人來,李見之再拜,媼大喜曰:『荷汝來,我所寄錢方有歸著,汝□到家日,為我傳語親戚鄰裡,各各珍重。 ’遂復生,時幹道七年三月也。 「13從這段資料看,虔誠信仰受生寄庫的王媼不識字,與 A-32 抄本主人一樣為下層民眾。 每一次燒寄庫都要“書押疏文”,即 A-32 經文後所附寫明地址的牒文,這種牒文是燒寄庫的憑證,死後可核對文牒,領享冥財。 這其實是民間契式的模仿。
受生寄庫信仰在下層民眾中較流行,當時士大夫對這種燒受生寄庫錢持一種批評態度:
「其所說為福可以冥財禱而得,為罪可以冥財賄賂而免,神物清正,何其貪婪如此?原其初意亦只是杜撰以誘人之為善,而恐懼人之為惡耳。 野夫賤隸以死生切其身,故傾心信向之,然此等皆是下愚不學之人。 」14正如陳淳所言,受生寄庫信仰者多為所謂「野夫賤隸」、「下愚不學之人」的下層民眾。正因為這種和正統佛教教義有差異的信仰在民間非常流行,佛門內也有人對此批評:“遍覽藏經,即無陰府寄庫之說”,“譬如有人,不為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乃寄錢司理院獄子處,待其下獄,則用錢免罪,豈不謬哉! 」15宋代士大夫專門上書要求禁焚紙錢,指出鑿紙為緹錢,焚以邀福,於典無據,而且「南畝之民轉而為紙工者,十且四五,東南之俗尤甚焉。 」16可見當時民間焚紙錢風俗之盛,以至士大夫認為其妨農而乞禁。
三、《佛說壽生經》考源
《佛說壽生經》是宋代流行的偽經,其中夾雜了佛、道二教和民間信仰的成分,體現了民間宗教在實踐中信仰雜糅的特質。
1.受生、寄庫與道教「籌算」說佛教在民間信仰實踐中其實大量雜入非佛教的成分,唐宋偽經通常是儒佛道三教交融的產物,黑水文獻手抄本《佛說受生經》就受到道教的影響,受生、寄庫與道教「籌算」說關系密切。 「籌算說」是道教的傳統觀念,認為有神明管理主宰世人生命命運、壽夭窮通的“算”,為善增算,長壽富貴;為惡減算,算盡人亡。 早期道教經典都有這種觀念,《太平經》:「天遣神往記之,過無大小,天皆知之。 簿疏善惡之籍,歲日月拘校,前後除算減年,其惡不止,便見鬼門」;葛洪《抱朴子·微旨》亦記載:「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這種觀念甚至可以上溯到《墨子》所說到「鬼察鬼罰」。 可見「籌算說」是中國固有的一種信仰,對中國的文化心理有很大塑造作用。
壽生寄庫觀念與「籌算說」相關,同樣是神明在監督計算,只是內容有了變化,從監督計算「籌算」的增減變為了監督計算「冥財」的增減。 《佛說壽生經》認為人在冥府借了本命受生錢才能投胎為人,故世人皆應償還冥府的受生錢,還清以後可得富貴長壽,若不還則有十八種橫死。 還清後還可以繼續燒紙錢存在冥府錢庫中,以備死後享用。 這樣,善惡籌算加減在宋代一變而為陰間冥財欠負、償還,但道德化的超自然資源(算或冥財)主宰人的命運生死,冥冥中有神明主宰算計、薄記分明的觀念卻是一脈相承的。
2.《佛說壽生經》與道教文獻與民間信仰
《佛說壽生經》前有序分,中為經文,後有流通分,是標準的佛經結構。 但序分中行文頗似敦煌遺書中道教受經盟誓文。 這種文體遵循一定的“書儀”,格式相對固定,歸納起來一般有懺悔溺世、緣起主旨、妄傳之戒、立誓奉持幾個部分。 二者相比較,發現除順序略有不同外,結構措詞都有相近之處。 例如敦煌遺書 p.2417 索棲岳受經盟誓詞中懺悔溺世,「既耳目貪於聲色,身心染於榮寵。 常在有欲,無由自返」。接著就講《老子道德五千文》經文的緣起主旨;《佛說壽生經》序分也是一段懺悔溺世,「四居幻化之中,得處人倫之內。
且夕(昔)以六塵,牽攣役”,然後講經文緣起主旨。這些措辭實際上都是當時相關書儀的套話,佛道二教都在用,唐宋民間對此耳熟能詳,推想偽造造作者對這些民間書儀是很熟悉的。
道教也有壽生寄庫的經典,如《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此經稱:眾生皆於地府向所屬冥司借貸祿庫受生錢,受人身之日,付清借貸者,為人富貴;負欠冥司者,在世窮乏,皆是冥官尅陽祿填陰債使然。 又稱:燒還祿庫受生錢者,得三生為男子身,若負欠冥司受生錢財,在世不還,更相詔妄,死入地獄,萬劫方生畜獸身。 又言十二生肖生年所屬庫曹官姓及受生錢數,若能燒還本屬庫分者,即得現世獲福,來生永無苦難。 又如《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稱:應向五斗星君、本命元辰許本命錢,錢數多少,納入何庫,依此燒醮足了,別無得欠,即得現世安樂等等。
這些可能都是產生於宋元時代的民間道教經典,內容與 A-32《佛說壽生經》大致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俄藏黑水文獻 TK108V 抄寫在《佛說阿彌陀經》背面的一段文字,有殘損,整理者將其命名為《陰騖吉兇兆》,其中有“上有神弓三張,聖箭九支”,“福業樹上取神弓”,“若射得長命者三”,“若射得西方”,“珍重感賀註生財祿”,“[冥]司壽生身價伯文”等文句,細繹其中有兩個主題,一為壽生,一為神弓聖箭。 對照《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此經一則稱“當得人身之日,曾於地府所屬冥司借貸祿庫受生錢財”,勸人償還冥司受生錢;二則稱天尊「賜寶樹一株,付與豐都北帝,植於冥京,明查眾生善惡果報。以聖箭三支,神弓三張給與得生人身男女,將此弓箭望寶樹而射,射得東枝得官爵長命身,射得南枝得延年康健身,射得西枝得富貴榮華身,射得北枝得貧窮困苦身」。若償還祿庫受生錢,天尊以神力護持,無使中北枝;若不還,則自然果報射中北枝。 這與 TK108V《陰驃吉兇兆》的兩個主題正密合,而且連「神弓」、「聖箭」的用語都相同,所以可知《陰驃吉兇兆》原來是一部道教受生經,或可直接擬題為《道教祿庫受生經》。
A-32 抄本中的神祇也體現出民間道教多神雜糅的特點,經文中有十大菩薩、諸星福曜、本命元神、家宅土地、十一曜星神、行年星、注祿星等神祇;經後牒文所列神祇有本命星官、天曹真君、地府真君、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灶大王、水草將軍、本庫官、命祿官、福祿官、財祿官、衣祿官、食祿官、錢祿官。
十一曜星神、行年星是唐宋時期熾盛光佛崇拜和星命信仰的產物。
善、惡童子源自於道教記錄世人善惡的司命、司錄二神。 司命錄善,司錄記惡,「行之,司命注青錄;不可,司錄記黑文。 黑文者死,青錄者生。 生死名簿,在天明堂。 無道無親,唯善是與。 「善、惡童子成為中國地獄信仰中的重要角色,在唐宋地藏、地獄主題的繪畫、造像中皆能見其形象,如法國吉美美術館藏敦煌絹畫《地藏六道圖》、安岳石刻圓覺洞第84 窟地藏十王龕。
五道將軍是民間信仰地府掌生死之神,「閻羅王者如人間天子,太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神如諸尚書」
水草將軍即是水草大王,「世傳水草大王為金日磾」。 金日磾擅長養馬,曾為為武帝馬監,民間奉之為水草大王,成為畜牧業的守護神。 這種信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寄託了水草豐美、六畜興旺的希望,正與抄本主人金國人的身份符合。
宅神、土地是個地域的保護神,宅神是一家的保護神,《夷堅志》有一則故事:孝義坊土地神力拒天旨,保護坊中百姓免於瘟疫,26反映的正是這種信仰觀念。
經末咒語:“天羅咒,地羅咒,日月黃羅咒,一切冤家利我身,磨河波若波羅蜜”,詞義俚俗,民間道教的痕跡很明顯。
和 A-32《佛說壽生經》抄在一起的還有《陰司鬼限》和《推定兒女法》兩篇。 皆為俚俗的韻文:「陰司鬼限少人知,先以年命歲幹支。(推?)算常加一十七,在何宮內最相宜。
旺相胎沒無餘憂,囚此病重也可憂。 就中休非兼逢鬼,便排軍馬付荒丘。 年記二十宜旺相,四十胎沒不須憂,六十胎沒應當差。 男嫌二八,女嫌三七。 古今留(茗?)乎,算(位?)都除盡,無(立?)畢死不須求。 價令丁酉生人,乙醜年,小運甲午,壬午月,壬申日受患,看其輕重 (後接十乾和地支六衝配數字、地支六沖陰陽六經燥濕等五行、十天乾配腑臟,從略不錄——作者按) 。 「這是以乾支旺相休囚等所謂寄生十二宮結合大小運來排八字的算術,「價令」以後是所附一則推命「習題」。 《推定兒女法》:「欲將懷孕定為雌雄,先以四十九數枝,便將產月加其內,次將王母五去除,天除一地,人除胎減,只男雙女可知,此是孫臏真妙法,莫遣凡人取自知。 」這些都是民間推命術,反映當時下層民眾的信仰特點,普通佛教眾的信仰實際上夾雜了大量民間的內容。 這些內容和《佛說壽生經》抄在一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壽生信仰及其信眾觀念世界的背景。
綜上,《佛說壽生經》名義上是佛經,其實深受道教及各種民間信仰的影響。
3.壽生寄庫觀念與唐宋流行的地藏信仰
首先,寄庫錢可能源自於《閻羅王受記經》的「預修生七」觀念。 《地藏菩薩本願經》稱:
「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故人死後親人要為其作七七齋,“為修營齋,資助道業”,但其功德“是命終之人,七分獲一”。 「預修」也叫逆修,就是說在世之人就要作此齋,預修生七,以資冥福,《閻羅王授記經》述及預修十王七齋之功德,勝於死後七七齋,七分功德可以盡得。 預修生七的觀念可以自然導出在世時要燒醮紙錢,預存冥財,以利身後的壽生寄庫觀念。 在福建新發現的一群宋代民間在佛教文書中,與壽生會文牒《明道三年(1033)福建路建陽縣普光院眾結壽生第三會勸首弟子與施仁永齋牒》一起的還有預修生七的《皇祐伍年(1053)福建路建陽縣施仁永預修生七牒》,屬於同一信眾施仁永,他既勸結壽生,也逆修生七,顯示二者間關係密切。
其次,地藏信仰的重要經典《地藏菩薩十齋日》(敦煌遺書 S.2568),內容是在十個齋戒日下界的神佛名號、應當念誦的佛號以及所除罪劫,如:「十八日,閻羅王下,念觀世音菩薩,不墮劍樹地獄,持齋戒九十劫。 」這與《佛說壽生經》後附《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屬於同一類東西。 《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詳述六十甲子生人各欠冥司錢數、應當看經折錢的捲數、所納冥司庫號及曹官姓名,如「己醜,欠錢八萬貫,看經二十五卷,納第七庫,曹官姓週」。根據 A-32《佛說壽生經》:「貧窮之人,無錢還納,已轉《金剛經》亦令折還錢數。 」又《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當生年於冥司本命庫中許欠註生錢數,今得為人,不昧忠心,用伸醮還,金剛經一卷摺錢三千貫”,欠冥司註生錢可燒紙錢還債,若貧窮之人,也可以念誦佛經抵債。 據此,前文「看經」就是指諷誦《金剛經》。
《夷堅志》有類似故事:宗室善文向神殿借錢,十年後夢神討債,許以紙錢,不許,沉思良久,曰:「必無現錢歸,但誦《金剛經》,每卷可折一十,他無以為也。」覺後齋戒取經諷誦,得二百過,默禱以謝,後不復夢。 30以誦經抵神冥之債是當時一種流行觀念。
四、從 A-32 文獻組合方式看壽生科儀與懺悔法A-32 除《陰司鬼限》、《推定兒女法》兩篇雜抄外,其餘部分的幾種文獻是一個整體,確切地說是壽生經的禮告解儀,是壽生信仰中與誦經結合在一起的禮告、燒醮儀式。 禮懺悔宗教實踐中的重要內容,若不從禮懺悔的角度分析 A-32,我們就無法準確理解文獻中各部分的關係,也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宗教意涵。 其結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敬禮三寶;
2. 禮三身三世四方十佛;
3. 禮舍利、寶塔、法藏、聖像、菩薩、聲聞等眾;
4. 迴向發願,迴向對象從釋天、梵王、皇帝、太子、文武百官到三途六趣四生等;
5. 志心懺悔;
6. 說偈發願,“白眾等同諷演朝偈”,“六念”;
7. 三皈依禮;
(以上《演(寅)朝禮》)
8. 懺悔:(《梁皇懺悔》);
9. 誦經:(《佛說壽生經》);
10. 燒醮:(《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或擬題為《燒醮冥司壽生牒文書儀》)。
當時的壽生信仰就是依照這個儀軌過程進行的,其中既有禮拜,又有懺悔、誦經、說偈、發願,又有具牒的燒醮儀式,其中的禮懺悔儀式是從當時佛教眾多懺悔法中直接搬過來的,如《 (寅)朝禮》,俄藏黑城文獻 A-8 是《寅朝禮》,抄在一起的還有《五方禮》,敦煌文書中 P.4597(22)、P.2692b、S.5645b 都是《寅朝禮》,其中的聯繫,限於篇幅,此處不作討論。
A-32 末,整理者題為《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其實是燒醮冥司壽生牒文書儀:
奉填還,謹專獻上31本命星官、天朝真君、地府真君、善部童子、惡部童子、宅神土地、五道將軍、家灶大王、水草將軍、本庫官、命祿官、福祿官、財祿官、衣祿官、食祿官、錢祿官巳(以)上星官銀錢各一百貫文。 右某謹依 典,所有經疏銀錢,貫百分明,在錢明衣,頭怗不除,頭內有破損漏貫,並是打繡殼錢人之當,並乾燒奏人之事。 謹專獻上諸神百官,唯願燒醮已(以)後合家吉,四時無小小之災,八節有多多之慶。 虔成發稱謝之心願,早降吉祥之路,願表丹誠,府垂福祐。 今者聊備香茶酒果盤送,伏望領納照察,謹具奏(聞?),燒奏十二相屬本命錢,醮還冥責(債),所牒據南瞻部洲修羅管界大金國陝西路今月日狀告,伏為北斗星君為主,緣當生岸,於冥司本命庫中許欠註生錢數,今得為人,不昧忠心,用伸醮還,儀準聖/教,金剛經一卷折錢三千貫,謹舍血汗之財,專詣為自請看金剛經數,焚香並啟,轉誦金文,唯抒冥債,並列品目。 如後相人元欠註生錢貫文,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並已數足,曹官曹納,杜弟□□收掌,□□□等所據□□□數折經寄庫等事並生在等事須牒冥司主者,到請照驗,判官分上歷消…
《明道三年(1033)福建路建陽縣普光院眾結壽生第三會勸首弟子施仁永齋牒》,是壽生牒文的實體資料,可惜照片不清,文字無法釋讀,無法與 A-32 的牒文書儀比較。 受生寄庫齋戒會禮懺悔、燒醮結合的具體情況,我們也可以從明代汪必東的《愍惑賦》中了解到,汪氏從儒家的觀點反對這種「貯冥財以資鬼用」的做法,但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受生齋會的過程和細節。
首先是齋會道場的佈置:「運薪採木,貨豆易麻,料菜理果,釀酒焙茶,黍粱布帛,筆札丹砂,下及器具,靡不羅爬。 逮夫緇黃至止,華採嚴莊,祥旙遠樹,諭榜高張”,果品供養,一應俱全;張榜掛幡,場面盛大。 燒醮所用紙錢、銀錠、衣裳等羅列紛紛:「鑿楮為錢,編竹為箱。 錠以金銀,繪以衣裳。 羽羽焉,鱗鱗焉,青紅黛白,費不知其幾千萬張。 」
二是齋會場面:「於是鋪陳怪象,羅列堂廊。恍臨玄帝,儼見竺王。焚香裊裊,列炬煌煌。 奏鐃鼓之法樂,開偶之戲場。 哄謎談於上界,羅禮拜於下方。 駭比鄰之耳目,走男女之交相。 爰鐘鳴而鼎食,或三喲而七光。 「有焚香、誦經、懺悔儀式,並伴以講因果、地獄的傀儡戲。
三是齋會的消耗費用:“忍百日之經營,付一火之災殃;並數年之蓄積,傾二氏之槖囊。”
齋戒會費用龐大,「二氏」是指佛道兩教都有人從事這種受生齋會,和尚、道士從中斂財不菲。 齋戒會後信眾的心理滿足:「彼終迷而不悟,反得意以揚揚。謂寄泉貨於冥府,謂佈福果於幻方;謂錢神死可以資食,謂紙灰死可以禆裳。 」
綜上,俄藏黑水文獻 A-32《佛說壽生經》與 TK108V《陰騖吉兇兆》都是與民間壽生信仰有關的寫本文獻,為我們了解當時北方地區民間宗教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A-32 是訂在一起的一個抄本,其中包含的幾種文獻其實是一個整體,是壽生信仰的禮懺悔儀,所以 A-32整個抄本應擬題為《壽生經禮懺悔者》。 而 TK108V 原題《陰驃吉兇兆》,其實是道教受生經,或當擬題為《道教祿庫受生經》。